——对积极主动探索基层实现宗旨教育的根本路径的浅思考
宗旨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党性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最为根本基础性教育,一直是我们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同时也是我们党保持组织纯洁性和素质提升的必要之举。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员的党性教育,我以为,其核心是党员的宗旨教育。即主要是通过宗旨教育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每位党员在思想上、观念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能牢固地树立起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在岗位、职业里)去全面贯彻落实和认真的落地。因此,个人建议:建立和健全基层党员宗旨教育的灵活机制,以规范的制度为保障,注重评价体系正确考量导向,这便是基层加强党建工作尤其是宗旨教育和实践活动关键性举措。唯有这样,通过形式多样在职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的合力作用,更好地保持住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行为先进性与思想的纯洁性。但是,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党性教育特别是基层开展的宗旨教育,并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教育活动,相反的是它恰好是一项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伟大而艰巨的政治思想教育实践工程,为此,我们需要立足基层实际,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常态化的教育与实践新机制和工作的新体系,才能确保基层党性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有效成果,并达到教育与实践的根本价值目标。 一、基层党性宗旨教育与实践的基本内涵和决定性因素 关于基层开展党性宗旨教育与实践活动,我以为,普通的一般化教育和实践活动,主要是以为基层党校教育、在职理论学习、专题性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基层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基层“创优争先”等实践性活动来具体展开的政治性、理论性较为凸显的实践活动。这是传统意义上一般教育形式。在新的形势条件下,仍然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之。而如果从职场、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来看基层今天的党性宗旨教育与实践活动的话,你会发现,我们的党性宗旨教育实现方式,普遍都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不对接、不搭界问题,为教而教的形式比较普遍。因此,实践一再告诫我们,如何去构建一种实践性强、操作性方便、要求更高的常态化宗旨教育机制,就自然成为今天基层党建工作(这里主要指党性教育活动)须认真解决实践性极强现实课题。在个人看来,我认为:探索的基本路径,主要是通过不断创新探索和及时总结基层党性教育特别是宗旨教育实践的鲜活经验,将一切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社会实践和成功经验,通过规范制度和合理机制的形式相对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党员个人参加宗旨教育活动遵守的活动规律和经常实践的行动原则,并坚持推进落实、执行、监督和评价等环节,最终彻底地融入到所有党员干部的职业要求、日常学习和社会生活当中,彻底改变我们过去在党性教育方面仅仅是以自上而下、单一性、以搞运动学习方式为主的传统党性教育方式,最终达到政党层面要求的、多样化与多层次、制度化与长效化相统一的既有自上而下、又有自下而上多元党性教育和实践新模式。 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基层党性教育特别是宗旨教育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在我看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基层教育的引导机制,通过建立人民群众联系服务机制以及全覆盖的民意反映机制,正确引导广大的党员干部立足于自身职业岗位实际,不断增强每位党员干部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真正践行实现党的宗旨目标,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谋福利。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更是人民群众意志的执行者。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贯穿于我党的执政活动的全部过程和全部环节之中,这些环节必须集中体现在其所积极推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并始终如一地为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断努力。比如说,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核心价值内容的群众路线,就完全是符合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党依据其自身的性质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创造和发展的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科学领导工作方法。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本和力量源泉,我们党要想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接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就必须积极建立宗旨教育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永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理念。显然,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而言,这里面包括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核心价值的引领问题。作为共产党的党员,必须在思想和理论的认识上需要全面的认可、真正的确认和真心的拥护。 价值牵引从来都是任何社会执政党或者说领导管理层加强其社会管理职责和政治引领工作内容,同时也是社会核心价值观能够得到大力张扬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管理理论和手段统一,一直为人们所常用。因此,它也应该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教育特别是宗旨教育的常态化运行的逻辑起点。所谓价值牵引(或者说价值引领),在我看来,就是指积极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评价标准,正确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与价值准则,并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践行。只有建立在积极发挥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并且通过实践获得长期积极的效果。落实党性教育特别是宗旨教育常态化运行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价值牵引的功能,以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民群众观为基础,形成同舟共济、相互认同的社会心理基础,最终通过具体的、长期的实践,塑造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景,从而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群众路线长期有效地运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实现党的党员教育特别是基层宗旨教育常态化运行,我个人还认为,需要将价值构建作为基层党员党性教育的核心要素来把握,在全党范围广泛开展的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等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必须使全党自觉形成全面统一的价值观念与价值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牢记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坚定理想信念、服务理念和奉献精神。此外,还要注意不断提升党员个体的综合素质,增强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本领,真正发挥好价值实践的积极功能,重视运行实效,最终实现服务人民的常态化。 二、基层党性宗旨教育的常态化运行的机制与架构 在基层,我们如果从实践的角度看问题,我们要组织好基层的宗旨教育与实践活动,首先是推动党组织和党员个体与人民群众的正向联系,而非副向联系,就必然要求我们弘扬党的宗旨意识并使之成为党的优良传统,而且,还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去创新党性教育方式与形式,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新教育、新实践、新措施。 一是创新理念,建立多层次的宗旨教育培训机制。建立与完善基层党性教育培训机制,是我们实现宗旨教育常态化的基础工程,必须抓实抓牢,现行的各级各类党校、干部培训学院的党性专题培训是我们过去和现在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主要渠道,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其培训方式和学习方式、培训环境的变化,培训要求的提高都相继发生巨变,适应新时代、满足新要求、培训新党员,党性教育培训工作理念就必须进行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在具体培训教育工作中,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健全党员干部的学习制度体系,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及时掌握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科学方法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创新创新在创新,重新确立党性宗旨教育阵地:主要在岗位、关键在职场,而不简单仅在各级党校的学习之中的教育新理念。同时,要分层次地构建党员干部教育引导机制,加强党员个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各种专题讲座和集中理论学习研讨,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个人政治素养、理论素养,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不断强化为人民、为群众服务的思想理念和奉献精神。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的“三会一课”等制度,积极发挥和弘扬党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作风,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形象积极处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 二是强化基层党员党性宗旨教育工作的服务机制。基层党组织中每一个党员同志面对的都是人民与群众,面对的是群众的种种需要和客观需求,服务群众为我们基层党员和党组织第一责任和义务,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因此,我们要确保各种形式的实践性党性教育活动与人民群众的需要无缝对接,这就必须要健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工作机制,其具体形式完全可以多样化,但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要求必须统一和规范。比如基层确立和巩固当前的党员干部群众联系点各种具体制度,以具体联系点为纽带,随时随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在基层联系点的选择上,就应当首先安排最需要服务的基层单位,并且尽量做到相对固定。比如,与某个乡镇(村)单位建立密切联系,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到某个上访户和困难户,真正实现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有载体,服务群众有渠道,深入群众有平台,特别是在信息化社会到来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加强网上的群众路线活动,创新网络服务群众新机制和新方式,主动沟通、广泛交流。同时,应鼓励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积极参与基层调查,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学习,认真倾听基层呼声,增强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针对性。此外,要完善当前的党员干部约访、接访和回访制度,重视信访案件的预防、排查、化解和查处问责工作,通过这些实践性常态化的群众工作制度建设和创新,及时有效地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自觉维护社会基本稳定。 三是畅通基层普通党员的利益表达、维护与保障机制。个人认为,在利益多样化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畅通基层普通党员个人的利益表达、维护与保障机制,应该说这是当前新形势条件下,基层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和关心党员个人利益的最重要、最现实工作途径。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执政党,党及其党组织要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就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关注、认真回复、积极回应其大多数党员的合法的利益诉求和合理的利益期盼,作为位处基层的普通党员也只能通过这样科学的利益工作机制畅通机制来加强党员个人与党组织的利益关系、处理好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分歧,真正形成的全党利益共同体,真真实在地增强党员个体的话语权和获得感,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具有利益表达和诉求的正确途径。现阶段的中国,无论是党内还是党外,我还个人认为,利益问题和贫富悬殊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往往成为引起影响党群关系、党组织与党员个人关系紧张的社会性主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处置。所以,要提高党性宗旨教育实践活动的运行效果,就必须通过构建良好的公平和正义社会环境,尽可能地减小社会贫富差距,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和成果。在社会制度建设方面,还要关注基层民生,不断拓展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加快推进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来消除民怨,赢取民心。另一方面,要努力扩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确保人民群众对于各项社会事务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发言权,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监督权,体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执政党,要善于探索和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平台,不断强化自己的执政地位,及时关注网络言论动态,并善于通过网络来倾听社情民意,广泛收集征求人民群众对于党和政府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和掌握群众疾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四是完善人民群众对党员实践宗旨的监督约束机制。要巩固和发展党性宗旨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并做到执行有力,就必须完善和巩固各项监督约束机制,真正把各项教育和实践制度落到实处。单就监督而言,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对于基层一线的党性宗旨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监督,一定要在充分保证法律监督基础之上,去实施党内监督,再是舆论监督,与此同时强化基层人民群众的人民监督(当然也包括网民群众的监督)。所谓人民监督,我理解的内容是,通过完善人民群众举报制度、控申制度以及人民群众监督员制度等,提高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应积极推行开展“下评上”和“民评官”等工作制度,并同与之相对应的惩戒机制和责任机制相结合,逐渐构建不同层次的、具有广泛覆盖面的社会约束监督机制,从而真正把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落实到位,提高监督的实效使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 五是合理设置党员个人积极参与党性宗旨教育的激励评价机制。首先,改革完善党员教育实践工作的考核机制,做到教育实践效果与使用不脱节。比如我们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就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意见,考虑到党员个人主动参与宗旨教育效果和实践活动的成效,逐渐改变过去传统的封闭式的党员干部工作考评模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评价在考核党员工作中的分量。尤其是在全面考核党员干部的德能勤绩方面时,应将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作为对其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提拔选用和交流干部时,要尽可能地扩大基层人民群众的参与度,重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口碑。在此基础上,将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构建多种评价方式共存的考核机制,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和人民群众的有效参与。实践一再证明,建立完善的教育考评机制,可以增强党员参与宗旨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强化和创新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对于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和不同层次的党员干部,通过制定与落实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最终形成完整的党性教育工作政绩评价考核体系。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听证、质询以及问责等各种形式,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将党员干部评价权交给人民群众。群众关系好、群众认可度高的党员干部,要优先考虑提拔和重用,对于有问题的党员干部,要暂缓提拔或给予相应处分。 三、党性宗旨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运行的关键措施 不管是党员党的意识、党性意识、党员意识教育与强化,还是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实践互动,亦或是党性教育制度化和常态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都要最终落到实处。所以,要实现党性教育特别是宗旨教育和实践活动常态化运行,都必须“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基本标准”都必须“以党组织满意不满意”为具体标尺,将宗旨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各项具体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在“党的意识、党性意识、党员意识”的贯彻落实和整体提升上,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党性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价值。为此,我们需要在长期的党性宗旨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做到“三个坚持”。 即: 第一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强化党性宗旨教育活动运行的长效机制,要求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始终贯彻执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探索群众工作方法,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党的事业的主动性与创造精神,千方百计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努力。按照人民利益至上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精神内核要求,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树立党员干部良好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诚恳的态度,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提高凝聚力,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努力。 第二个坚持:坚持把党性教育和实践活动植根于人民。党性教育特别是宗旨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应以集中教育活动为契机,通过建立党性教育活动的常态化机制,使终身教育观念深入党员干部内心。一方面,领导干部应当严格遵守党中央的“八项规定”,不断改进党风,改革不良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与党员家风;另一方面,对于党性教育实践活动的审视,必须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长期性的思维,绝不能仅将党性宗旨教育实践活动作为终点和落脚点,要以该活动为出发点和起点,在不断完善常态化机制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要求,自我督促并落到实处,让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真正实现教育实践活动的规范化、有序化与常态化。各级党员干部应严格依照“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要求,真正扎根人民,深入群众生活,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凝聚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第三坚持:坚持问题导向,形成“倒逼”机制。要在人民群众的检验和监督中,去提高我们的党性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在长期的党性教育何实践活动中探索得出的各类经验和总结形成的各项制度,应当充分运用到解决和处理教育与实践的实际问题中,并在实践检验过程中不断完善,从而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取得长期的和实质性的效果。首先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完善;其次,才是适当引入 “倒逼”机制,即利用群众自下而上的压力和推动力来提高党性教育和实践的实效性。在具体落实方面,我以为,问题“倒逼”模式要注意避免造成不稳定或者无序的状态,要在适当的范围和相对强度下去逐步开展。基层大量实践也证明,利用问题的“倒逼”力量有助于我们形成推进党性教育和实践活动落实的最大合力,能够解决人民群众中影响最大、最为突出、反应最强烈的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者简介:赵东:中共南充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