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核心内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新时代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发展成效由谁评价的深刻回答,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契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科学内涵及其实践表现三个部分出发,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实践
一、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
新时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与深刻的现实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人民主体论和人的本质学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历史产生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其实质上是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习近平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充分肯定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并将人民立场视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认为党的事业和工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变得毫无意义。在习近平看来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道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思想基础,对唯物史观人民主体思想的正确认识和坚定秉持,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应有之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强调“关注和解放人”,并把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旨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其目的就在于为了使人民获得更高水平的生存与发展,就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
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将其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也是最早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并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三方面作为评判改革开放成效的客观标准。在“三个有利于”中,邓小平将落脚点定位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表明发展的最终结果还是为了人民。邓小平指出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没有出路,就是死路一条。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江泽民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应高度关注人心向背问题,主要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先进文化的前进,应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胡锦涛“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根本原则和价值指向,也是胡锦涛人民思想基本内涵的充分体现。胡锦涛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三)吸收借鉴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人本,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中国自古就有仁政思想,有重民本、厚民生的优良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民本思想,例如: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管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表明政权稳定兴盛,在于顺民。宋朝儒家集大成者朱熹也表示: “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于省赋”,其释义为天下国家最大的事务莫过于体恤百姓,体恤百姓落到实处就是减少赋税,民之实在于省赋”等,这些思想表达了意识到百姓的重要性,意识到国家的兴亡与百姓息息相关。这些丰厚的文化积淀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思想营养。
(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现实依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准确把握人民需要,是深刻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发展要求的重要逻辑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以人民需要为出发点,基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显著提高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国情之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科学论断。报告在“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出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我们要不断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提出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科学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力量。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伟业。“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努力正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不断满足人民需要,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增进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些饱含深情的语句,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和目标,正是如此,我党敏锐判断、合理定位,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有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所以要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的满足人民的需要,更大程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尤其是在今天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形势下,进一步坚定一切为了人民的立场和理念极为重要且必要。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二)坚持一切相信和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力量。习近平说:“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做发挥的作用”。因为群众有鲜活的生活经验,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树立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至关重要。处在新时代,面对新矛盾新任务,要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想更好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人民是关键因素,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认真聆听人民的声音,因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中国革命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之所以取得伟大的胜利,关键是依靠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更应拜人民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多多倾听群众声音。
(三)坚持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指出:“让发展共享惠及全体人民”,他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就将共享理念作为贯穿其中的价值愿景,集中凸显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如果改革发展的成果不能被全体人民共享,只是被一部分人享受到,那么改革发展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历史和实践在反复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发展的受益者,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四)坚持发展成效由人民评价
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发展的成效有人民在评价,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终者是人民。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强调的:“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不是由自己说的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正是基于人民的评价标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民利益之中,与人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得到重点关注和改善,同时做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 再次强调了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且是最直接的标准是人们的拥护和赞成、满意与高兴。
三、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思想是时代的光芒。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照亮时代的航向,伟大的思想指导伟大的实践。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顶层设计的内在逻辑,也指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实践。
(一)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体现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关切人民各方需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长,其内容覆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也经历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位”的转变,这种转变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更基于人民需求的变化。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也顺势进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具体体现在体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凸显了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体现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应对新时代新矛盾新任务的必要之举,也是回应人民群众对时代关切和发展期盼的实践之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依靠人民力量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人民中心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取向。因为无论从战略布局的整体看,还是从每一个“全面”的部分上看,都是坚持以人民主体的,体现的是人民对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美好向往,实现的是人民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彻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体现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
伟大思想指导伟大实践,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国际国内多重考验和风险,这都要求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新征程,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所以伟大梦想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不易的,需要我们的党,我们的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时代,我们党要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这就要求广大共产党人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戮力同心,夺取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中国梦凝聚的是人民的美好愿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人民力量发挥,中国梦实现的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说:“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以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辉煌篇章。
(作者:杜春龙 ,四川省秦巴历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