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内容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基础、政治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等方面,丰富、深化了党的根本宗旨,是新时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理论渊源、政治宣言、情感动员和路径指南。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党的建设的实际,20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地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本党的根本宗旨。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演讲中,提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是为人民服务的” 著名论断。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出发点。” 随后,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中心”的新论断,深化了根本宗旨的科学内涵和实践内涵,赋予了根本宗旨新的时代观念和时代要求。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贯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红线。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理论基础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人民思想,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宗旨的哲学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用鲜活的语言生动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思想,夯实了党的根本宗旨的理论基础。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史观不仅从客体角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角度揭示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最终解决,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唯心史观夸大了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把英雄人物或孤立的个人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英雄人物的意志或个人的偶然行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西方马克思主义则完全不顾事实,得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没有凸显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历史唯物主义是‘人学空场’的荒诞结论。” 这些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严重歪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新时代要牢固树立党的根本宗旨意识,首先就要从理论基础上进行拨乱反正。2013年6月1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响亮地提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丢。” 习近平总书记用“两者一人”的角色定位,把群众英雄史观和群众历史动力史观,作了更加生动的阐释。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创造者与见证者的结合、剧中人与剧作者的结合,赋予了英雄史观更加丰富和鲜活的内容。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人民实践是根本宗旨的智慧源泉。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人类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 “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同下情。”“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依靠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都来自人民的实践和智慧。2018年1月5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力量的源泉,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在真心真意向人民学习中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在倾听人民呼声、虚心接受人民监督中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在服务人民中不断完善自己。”
人民阅卷是根本宗旨的评判主体。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实践的主体,就必然要承认人民的评判者地位,我们党是否履行自己的根本宗旨,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判者和最终评判者。” 人民这一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发展的高度用“三个人”给予了生动深刻地诠释,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履行根本宗旨的自觉性。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党的根本宗旨政治基础的深化
党的宗旨即一个政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它表明一个政党的政治目标、政治立场、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人民立场、人民主体,从政党政治的角度,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政治属性,构建了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政治纲领。
人民幸福是党的根本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是,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 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生存条件没有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私有制,领导人民实现自由和解放。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使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在这个历史大潮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到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大会主题,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望无际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更加高品质物质的生活、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加满意的子女教育等。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赋予了党的根本宗旨新的时代要求。
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为人民群众的整体谋利益而不是为某个或者极少数的个人谋利益,更不能谋取自己的私利。坚持人民立场必须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决不可为个人或少数人谋私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私者,可置以为政。’‘不私,而天下之公。’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公私分明是基本操守,公而忘私是崇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公私”关系作出的重要论述,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时时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为标尺,坚守人民立场,处理好公与私、义和利的关系,心无旁骛地为人民做事。
人民主体是根本宗旨的制度保障。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地位的坚守。深刻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必须要准确地把握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形式,我国采用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是无产阶级当家作主,人民群众占主导地位,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讲,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体现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上,就是要确保一线工人和农民的比例越来越大,防止个别国有企业负责人、民营企业家以“工人”身份、个别涉农企业主以“农民”身份当选人大代表。保障人民群众中大多数人的意志得以充分表达,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主体地位稳固。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党的根本宗旨情感基础的深化
党的根本宗旨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强烈的政治基础,更有真挚的情感基础。中国共产党着眼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愿意谋取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利益,就阶级基础和阶级感情来说,她来自于人民,必须尊重人民,必须依靠人民。“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 根基、血脉和力量,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的情感基因。
真挚的人民情怀是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真挚的人民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赋予了党的根本宗旨新的时代内涵。刘云山同志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一文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 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中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情怀是指人的心境或者心情。只有热爱人民,才能服务人民。没有对人民的挚爱,就难做人民的公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的真挚、爱的彻底、爱的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只有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以人民为中心才能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落实。
尊重人民创造是根本宗旨的固有前提。尊重人民是热爱人民的内在要求。要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就必须对人民群众存敬畏之心,就必须从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作为执政党,要摆正政党与人民、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在尊重人民的创造过程中维护人民的利益、谋取人民的幸福。
依靠人民创业是根本宗旨的实践逻辑。依靠人民是热爱人民、尊重人民的归宿。“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改革开放的持续推动、各种困难挑战的克服战胜,无不是人民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成果,无不是党依靠人民的成果。“依靠人民创造伟业” 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内容,是服务人民的必由之路。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党的根本宗旨践行路径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党的根本宗旨的科学内容,而且结合时代特征和我国基本国情的阶段性特征,指明了践行根本宗旨的路径,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转化为为人民谋幸福的具体政策。作为执政党的政治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我们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最终要落实到执政党的历史责任上,落实到新时代的政治担当上。
建设美丽中国,解决民生之痛、民生之患。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指导下践行根本宗旨的科学路径。“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在人类自然构成的大系统中,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自然界到处可见人类印迹。因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被称之为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值得自豪甚至令其他国家羡慕的历史性成就,同时“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情况必须下大力气扭转”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不能无视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以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把美丽中国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践行根本宗旨的实际行动,是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重大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和积极支持。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思想全体他们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实现共同富裕,最终要靠科学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共享要求,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既要把“蛋糕”做大,更要把蛋糕分好,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着力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其突出的特征是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论断,对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质量和效益” ,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坚持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就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它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人口脱贫攻坚战。
持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自觉践行根本宗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要求每一个党员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党的十八大以前,党内大量存在着脱离群众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这“四风”上。“四风问题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 围绕坚定理想信念、站正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在党内开展了四大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找回了群众观点,站正了群众立场,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自觉性。
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作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历史主体,夯实了根本宗旨的理论根基、政治根基、群众根基和实践根基,确保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念、执政实践和执政效果,围绕人民中心,维护人民利益,创造人民幸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内容更加丰富、实践更加精准、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简介:李学林,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泉霖,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