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张思德干部学院!
德乡行吟2019-07-03 11:21:56   来源:南充晚报    作者: 何建斌


百度上搜了一下,全国称得上“德乡”的只有一个地方———四川仪陇。 没错,就是仪陇!

仪陇被称为“德乡”,源于这里出了两位与“德”紧密相连的人,一位是朱德,一位是张思德。

1886年12月1日, 朱德生于仪陇县马鞍场(即现在的马鞍镇)琳琅山下一个佃农家庭。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佃农家庭是个什么样呢?朱德在《母亲的回忆》一文中作了介绍:“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1915年4月19日, 张思德出生在距离朱德老家20公里的仪陇县六合场(即现在的思德乡)一个穷苦农民家庭。这个家庭穷苦到什么程度呢?据当地人介绍,张思德父亲张行品常年给地主扛长活、 打短工,后来流落他乡。张思德生下来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粒米也没有了。他的母亲重病在身,小思德饿得拼命呼叫,吮吸破了妈妈的奶头,也吸不出一滴奶水。没办法,妈妈拖着重病的身子,走东家,串西家,要来一把半把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生出不到7个月, 妈妈就去世了。 妈妈去世以后,张思德的叔母刘光友收养了他。张思德6岁就下地干活,割草、挖野菜、拣蘑菇、采松果,什么都干。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仪陇!

朱德、张思德家庭就是当时仪陇百姓生活的缩影。

仪陇大部分区域地处大巴山余脉,山高沟窄,土地贫瘠,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90年代,这里依然被贫穷笼罩,成为国家级贫困县。十八九年前,我在担任《南充日报》记者时,多次到仪陇采访,那时仪陇县城在金城镇,有几次夜宿金城,洗澡时,沐浴液涂满身,停水了。时任仪陇县委报道组组长吴显果告诉我,金城位于山梁之上,所用之水是从10多公里之外的水库里抽来,水贵如油啊!洗手间专门张贴告示:请节约每一滴水! 就是这贵如油的水,一股泥腥味,对喝惯了嘉陵江水的我来说也是难以下咽。采访总是奔波在路上,那时,从县城到四面八方的乡镇都是泥结碎石路,坐客车一路颠簸到马鞍、到思德、到三河、到柳垭、到张公、到檬垭、到文星、到新政、到永乐、到大风、到大仪……然后转坐摩托车进村入社,屁股在摩托车后座起起落落,采访用时两三个小时,赶车就要耗时五六个小时。所到之处,看到农民的房子都是在一尺多厚的泥土墙上盖瓦,有的还是盖的茅草,“我们的房子冬暖夏凉呐”,农民兄弟这话,是无奈,还是凄凉?

这一切,都是贫穷所致。贫穷首先的表现就是缺钱。

“仪陇缺钱不缺德!”仪陇人自豪地说。

是的,仪陇因为朱德、张思德而德行天下、光耀千秋!

作为大巴山余脉的琳琅山, 从空中俯拍,一张神奇的五角星图案显现出来。1930年,从琳琅山下走出的朱德,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红军帽子的帽徽正是一颗红五角星。一句“红军总司令朱德是四川仪陇人!”的石刻标语写满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山山水水,也就是在这句口号的激励下,数万仪陇儿女怀揣救民族危亡于水火的大德, 义无反顾地融入到苏维埃创建与万里长征的滚滚铁流之中。后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 头顶帽徽也是红五角星。在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三军总司令朱德的故里的这一颗五角星, 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五角星了。五角星的传奇,是冥冥之中的天人合一, 还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巧合,人们不得而知。然而,朱德“度量大入海、意志坚如钢”的大德却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朱德60岁生日时,毛泽东亲笔题书,称他是“人民的光荣!”而朱德本人也以“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私、德高不自显”而名垂青史。埃德加·斯诺的一部《红星照耀中国》, 更是让这位红军领袖为世界所知。

朱德能成为“人民的光荣”,朱德的母亲功不可没。母亲去世后,朱德在《母亲的回忆》里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1944年4月10日, 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朱德母亲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毛泽东那幅“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的挽联与会场正中“伟大之母性”的横批,成为仪陇作为一个地域德泽流芳的最好佐证。

同样在1944年,中共中央在延安还召开一个声势浩大的追悼会,这次是悼念张思德。作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警卫员的张思德,1944年9月5日, 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 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 牺牲时年仅29岁。9月8日,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朱德的德和张思德的德充分体现出了他们“革命到底”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拳拳初心,他们使仪陇成为“两德故里”,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德乡”。

金城镇金城山上, 有一个全国仅有的“德” 字园,“德” 字园建于21世纪初, 由巨“德”石刻、“德园”和仰德亭三部分组成。石刻巨“德”取于朱德1961年写诗题名。字高宽各22米,面积484平方米,堪称中华第一德。巨“德”石刻四周林木葱郁,泉水长流,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德”字岩壁下,建有“德园”广场。广场内全用大理石碎片铺地,中心建有花台,左右和后壁建有99块“德”字碑,刻有99个不同形态的“德”字于碑顶上,碑壁镌刻有全国各地书法家撰写的以“德”字为主题的诗词、颂文99幅。“德”字园的《仪陇德园颂》歌曰:“朱德于此长,张思德于此生。元帅士兵广铸一身德性,德德生辉,永享万古德星。此系德之福地,德之圣林,乃祖先之德馨也。”

德行广布的仪陇,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村村通起了水泥路,家家用上了自来水。6月下旬,我再次夜宿金城,虽然现在的金城已不是县城,可水龙头流出的水不再浑浊,喝起来也是那么顺口。

日兴镇黎明村是我曾经采访过的村子,村还是那个村,山也是那些山,可再来黎明村,十多年前的模样已不再,两三层的白墙青瓦房,荷塘环伺,绿的荷叶,白的、粉的、红的荷花,与典型的川北民居相映成趣,舒适田园,雨后初晴,置于其间,赏心悦目。村里小河两岸绿树枝条有的交会空中,有的垂于水面,流水过处,泛起层层涟漪。黎明村党支书陈玉林介绍,2016年以前,这里还处于“年轻人出门为讨钱,老年人养猪为过年”的“山高、坡陡、人穷”的状态。2017年以来,该村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引进外地3个业主,流转土地上千亩,发展柑橘、食用菌、水产莲藕三大产业,所有贫困户和大多数村民都在产业园务工,土地流转租金、入股分红、务工收入等,人均年收入近万元,顺利实现脱贫。

马鞍镇部分农村现在属于朱德故里景区,许多村民在景区农家乐务工。村民收入的多寡、脱贫致富步伐的快慢,与农家乐生意兴衰息息相关。2015年10月, 南充晚报党支部与朱德故居管理局牵手共建红色爱国主义基地。2016年以来, 南充晚报党支部把朱德故里景区精准扶贫作为共建活动的核心内容, 组织南充3家餐饮名店———筷乐兄弟、川北凉粉、河舒豆腐,对朱德故里景区农家乐实施“产业扶贫,智慧帮扶”项目。3年多来,帮扶的5家农家乐样板店农民业主,借力知名餐饮企业的技术支持,生意红火,年总收入达400多万元, 解决景区村民就近就业40多人。

“筷乐兄弟的于董事长经常带领精英团队, 给我们送来了先进的餐饮经营理念,还手把手进行技能培训,玉兰村贫困村民付军在筷乐兄弟总店带薪学厨半年……”说起筷乐兄弟的智慧帮扶,老支书客栈农家乐业主李小林如数家珍。 该农家乐日均接待20余桌,去年纯收入近80万元。

革命到底,服务人民,让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过上好日子,朱德、张思德的初心,已经在中华大地变为现实。

行走德乡,清风徐来,沟河溪畔,流水潺潺,田间阡陌,绿油秧苗,拔节声声,那是节节向上的声音,那是德馨萦绕的气度。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给朋友

联系我们
办公室:0817-7216779
培训联络部:0817-6917337
邮 箱:sdela@sdela.org.cn
地 址:四川省仪陇县新政镇离堆大道四段21号
备案号 :蜀ICP备14030442号-1
备案号 :蜀ICP备14030442号-2
备案号 :蜀ICP备14030442号-3
川公网安备 511324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