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毛泽东给予他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佃农家庭。他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而离开人间。父亲被迫把他抱给叔父收养。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四川军阀刘湘纠集20万反动军队向红军发动了六路围攻。这时张思德被批准参加了红军。他多次机智地完成了侦察敌情的任务,不顾长途艰险传送红军和地方党组织的重要军事情报,为红军取得胜利创造了条件。1935年3月,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他到达陕北,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不论在什么时候,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下去。
长征期间,他就经常奋不顾身地帮助同志们。在一段常有毒蛇出没的水路里,他英勇地把女同志和小孩一个一个地背过去。长征路上经常要吃野菜,为了同志们的安全,他好几次冒着生命危险口嚼检验野菜是否能够食用,并因此多次负伤。
1941年至1942年,抗战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节约每一粒粮食,每一份资源,都是极其重要的。张思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的棉衣早已破烂不堪,但每次轮到他换新棉衣,他总是坚持不肯,每次都是把旧棉衣拆补好再穿上。
张思德对身边的同志始终充满关心。他经常主动帮助炊事员挑水、烧火,帮助饲料班锄草、喂马。春天易发病症,他就上山采来草药,为同志们预防疾病。冬天天冷,他就主动进山烧制木炭,为同志们取暖。上级发下来的奖品,他舍不得用,都送给了同志们。有的同志生病,他就用自己的津贴买些鸡蛋,给生病的同志送到床前。
张思德也非常关心老百姓,和老百姓结成鱼水相依的亲密友谊。他经常抽时间到驻地附近老百姓家帮他们收割庄稼、修路,挑水。一次,一只狼叼走了一个小孩,他提枪就追出门外,为了防止开枪伤了孩子,他就赶上去一把抓住狼尾巴,打死了恶狼,救回了孩子。还有一次,外出值勤途中,他看到一个老大娘背着一大捆柴,非常吃力,就立即上前帮大娘把柴背回家。此后,他就把大娘当作自己的亲娘,常去看望,帮大娘种庄稼,做家务。
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到安塞县石硖谷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秋天来临之时,他带领同志们进入林区,为中央机关烧制冬天取暖的木炭。烧炭是个技术要求很高的活,火要烧得均匀,压火要到火候。为了掌握好火候,张思德吃住在窑旁。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要起来好几次,爬上各个窑顶,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还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手里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后继续干。同志们要和他换位置,他总是不肯。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烧炭5万多斤,超额完成了任务。
当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为了悼念张思德,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敌人的残暴统治下英勇抗争,需要有人在枪林弹雨中冒死冲锋。同时,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无私的奉献者。今天重读他的光辉事迹,不仅让我们深深景仰,也深刻反思。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我们不能听任物欲膨胀、自私自利的思想在社会上蔓延,仍应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周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