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出生在20世纪初,正逢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习近平同志指出:“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孕育了邓小平同志救国救民的理想和追求。他16岁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并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70多年。”
一、革命救民
少年时代的邓小平立下救国救民大志,远赴重洋寻求真理。20世纪初,在列强的欺辱、战争的侵扰和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中国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天府之国”的四川也难逃磨难,田园荒芜、饥民成群。四川的一些有志青年目睹这种惨痛的局面,亲历这种痛苦,义愤填膺,纷纷开始踏上拯救祖国、解除人民痛苦的救国救民之路。邓小平便是其中尤为卓越的一位。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邓小平的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法国渡过的,这段生活不仅改变了邓小平的人生,而且对他人民情怀的形成、发展以及此后漫长的革命生涯,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留法勤工俭学使邓小平放弃了“科技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幻想,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使他得到了革命实践的锻炼,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位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面对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并伺机发动新的起义。1929年,邓小平受党中央委派,以中央代表的身份赴广西,抓住有利时机,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祖国南疆燃起了革命的火焰。1931年,来到江西瑞金的邓小平更是把人民的利益和安危冷暖放在首位,对当时严重的“左”倾肃反扩大化错误进行了有力纠正,恢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开展土地革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培养干部班子,整顿干部队伍作风,重塑了人民对党的信心和拥护,他是瑞金人民永远爱戴的县委书记。
邓小平在瑞金县大约只工作了10个月的时间,却使得瑞金县的面貌大为改观。他一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是一位亲民爱民的好领导。在这期间,他大多数时间都住在群众家里,有时甚至住祠堂庙宇,哪里出现问题,他就去哪里住,同那里的群众交流,了解群众情况,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他在农田里帮农民劳作的身影,走访各村各户的脚印,同老百姓亲切交谈的声音,惩治干部不良之分的决心都深深地印在了瑞金人民的心里。人民信任他,爱戴他,称赞他,他永远是瑞金人民的好书记,瑞金人民也会永远铭记他的历史功绩。
学习和弘扬邓小平革命救民的伟大情怀和崇高精神,就是要学习邓小平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学习邓小平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学习邓小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他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进。”
学习和弘扬邓小平革命救民的伟大情怀,在新时代要深刻领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的观点,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就邓小平的革命风范,习近平同志讲到的第一条就是信念坚定。“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 ,这种坚定来源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忠诚和责任感。邓小平说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要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学习和弘扬邓小平革命救民的伟大情怀,就要不畏艰难,凝心聚力走好新的长征路。历史与现实、未来其实是一脉贯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救民崇高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进步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源,铭记历史,继承这种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更好地开创未来。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着新情况,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肩上承担起了新使命。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上下同欲者胜”,面对瞬息万变,复杂多端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继承发扬不怕吃苦,直面阻碍和矛盾,勇于同各种挑战作斗争的革命精神,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走好我们这一代人新的长征路。
二、建设利民
新中国成立后,承担起建设大西南重任的邓小平紧抓剿匪“这一西南全面的中心任务”、“财经工作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积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经济要发展,铁路应先行”、“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等等工作,在百废待兴的西南土地上为西南人民开创出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的新局面;在十年总书记时期,针对“共产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不符合社会生产力的一些政策,邓小平坚持“服从人民意愿”,“从人民意愿出发的党性原则”,挺身而出支持让群众自己选择;在人民的呼声中,“文革”时期被打倒后再次复出的邓小平,面对人民对于过上安定有序生活的强烈渴望,邓小平顶住压力,同“四人帮”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全面整顿,在短暂的整顿时间内,就使中国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诞生伊始的新中国,处于满目疮痍、危机四伏的复杂环境中,大西南地区亦是。在政治上,西南残留有大量国民党反共武装,还有长期盘踞的大股匪特势力;在经济上,形式严峻,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在战争后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百业待兴的残局;在民族关系上,民族隔阂长期存在,民族矛盾十分严重和复杂;在民生上,教育荒废、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交通闭塞等。在这种局面下,建设大西南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任务和挑战,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毅然挑起了这个重担。他和他的战友们紧密团结西南各族人民,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巩固了新生政权,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全面建设,为大西南的社会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川地区水利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然而地处中国西南内陆腹地的四川,周围被高山和高原环绕阻隔,与外界仅有险峻的长江水路和秦岭巴山间的羊肠小道相连,于此美称相伴的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年喟叹,交通十分不便。在异常艰难的交通条件下,修建一条成渝铁路成了四川人民的百年梦想,但这个梦想在近代中国的动荡下,却变成了四川人民的百年之痛。邓小平曾说过:“人民对于政府的信赖,不是靠他的口号,而是看它的实际” ,所谓“实际”就是老百姓能否从中得到“实惠”。成渝铁路修筑,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首先,初步改变了四川交通运输落后的状况,方便了四川人民出门远行和经商。兵工专家陈修和曾说过:“那个时候,四川没有火车,没有飞机,我们出来的时候,怎么样出来呢?到了重庆,坐船,重庆有轮船,一直就坐到宜昌,宜昌又换船到汉口,由汉口又换船,坐到上海,差不多有时候要弄一二十天,一个月,很不容易的。”成渝铁路通车后,从成都到重庆朝发夕至,极大地方便了四川人民的出门远行,使四川人民得以走出困住他们的盆地,看到更为广阔精彩的世界。
其次,带来了大量工作机会。直接给近9万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让获得工作机会的四川民众能很快地相对稳定下来,有了工资收入,获得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川南区一九五一年民工获得的工资约有三亿斤大米,其他各项收入为数更多,失业工人大为减少,广大群众生活都有了出路。” “去年开工时穿着破烂衣服来修路的民工,现在有很多人都换上新的衬衣和短裤。很多人每个月还可以节余一二百斤工资米,寄回家去。”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四川人民对新政权的好感和对共产党的感激节节上升。
再次,带动了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成渝铁路的开工已在重庆和铁路沿线各地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开始发生良好影响。曾陷于严重困难的重庆钢铁、机械、水泥等工业,现已因成渝铁路的定货而全部或部分地复工生产。”“与此同时,四川盆地农村经济亦逐渐趋向活跃。” 沿线地区的农副产品得以运销国内外,外省的货物也得以进入,丰富了城乡人民的物质生活。成渝铁路如同一个火车头,拉动了四川经济的恢复发展,拉着四川人民的生活向更美好的未来奔去。
最后,老百姓充分体会到了翻身做主人的自豪感和被尊重的感觉。知识分子在修筑过程中受到了人民的尊重和信任,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是工人阶级的一份子,是国家的主人翁。在修筑过程中,开始产生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邓小平十分重视群众智慧,一些民众在修筑中提出的好的想法和意见,也得到了重视和付诸实践。这些民工在成渝铁路通车典礼上被多次点名表扬,对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给予了充分肯定。
成渝铁路的修建成功,离不开以邓小平为首的西南局坚强有力的领导、离不开全国人民,尤其是四川人民的有力支持、离不开永远为了人民而奋斗的人民解放军队伍、离不开知识分子和普通民工的共同智慧,它将化为一座丰碑,永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熠熠生辉。
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为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克服经济困难提出许多正确主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学习和弘扬邓小平建设利民的伟大情怀,就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注重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把握客观规律,发扬务实高效、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学习和弘扬邓小平建设利民的伟大情怀,认真总结邓小平建设为民的宝贵经验,对于当前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改革富民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他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他改变了人民心目中对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传统的僵化的观念,对农村和城市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实现国家富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
弘扬邓小平改革富民的伟大情怀。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邓小平的改革富民情怀、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他认为,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 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和关键一招,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超时代的重要法宝,作为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决不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当代的中国梦,也是习近平同志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将改革的目的凝练为实现中国梦,在他看来,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走中国道路,而中国道路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中心,追求人人出彩,追求公平正义,追求成果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进一步意味着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要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08年,在农村改革3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目共睹,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的改革可以止步不前了,习近平语重心长地指出: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巩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所以农村改革仍然任重道远。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邓小平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解决好“三农”问题。
第三,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中共同富裕的论述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 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精准扶贫就是要求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 。因此,精准扶贫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摸索出适合的致富路线, 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和延伸。
总之,学习和弘扬邓小平改革富民的伟大情怀,就要坚定这一信念:“党中央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作者简介:陈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