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就是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贯穿乡村发展的始终和各方面,并在其运行过程中,由党员与群众共同监督全过程和各方面,从而形成一个“我的村庄我的家、和谐共生干群亲”的民主管村模式。
一、强化党支部“主心骨”,凝心聚力谋发展
加强村党支部对农村各类组织及各项事业的领导。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选派政治觉悟高、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基础好的党员到村上各类组织任职或兼职和参与、管理、监督村上的各项事业项目,保证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基层最前沿、最深处。
提升党员的服务能力和基本素养。通过调查了解,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队伍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以仪陇县为例,截至2020年8月底,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2842人,其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32人, 占比1.1%;大专学历192人,占比6.8%;高中、中专学历1004人,占比35.3%;初中及以下学历1614人, 占比56.8%。特别是469名村党支部书记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71人。 由此可以看出,村“两委”成员及党员要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更有作为、更能出彩,需要我们党员队伍 “充充电”“加加油”“储储能”,不断加强党的理论武装、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服务技能,树立新时代党员良好形象。
做实做细“三会一课”。据走访调查得知, 有的基层党组织对 “三会一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工作忙或事务繁杂为由虚化了“三会一课”,有失“三会一课”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因此,要大胆创新“三会一课”形式,丰富党内组织生活,提高“三会一课”的参与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如开设“微党课30分钟”、读书分享会、红色故事汇等,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下一次活动的中心发言人, 这样既有趣又能调动党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实际,还可与附近党支部或机关对口联系单位党支部联合开展“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相关活动, 提高党员的学习兴趣和教育效果。
二、优选班子“领头雁”,率先垂范立潮头
从内部“挖”。深入了解本村群众家庭的基本情况, 加强与本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及经商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回乡创业青年等人才的交流与沟通,挖掘本村的“隐性人才”为本村服务。
从社会“淘”。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就是“高手在民间”。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看到许多领域、行业或者说某一项才艺的展示与表演, 只有我们想不到的, 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无不让人惊叹。针对有谋有略、有才有能、有胆有识的“头雁”来说,民间高手大有人在。招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基层组织面向社会“招”“淘”有用之才为农村服务。
从上级“派”。上级党组织可以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任职或挂职, 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 充分发挥村干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破解村“两委”班子队伍断层、结构失衡等问题。
三、振兴产业“源动力”,强村富民奔小康
盯紧产业的“引”。在脱贫攻坚 “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的指标下,有的地方为了产业而产业,招引不符合村情、生命力不强的“短命”产业,甚至出现“水土不服”、“华而不实”、老板“吸完金走人” 等诸多后遗症。 因此,乡村产业项目的招引关键要盯紧产业的“引”,引适合的人,引适合的项目。重在“回引”本地优秀人才,因为他们爱着这片土地。
看重产业的“育”。乡村产业项目的成功落地, 并不意味着 “万事大吉”,特别是基层党组织, 要注重和加强对产业项目的“导”和“育”,派乡土专家跟进度,派干部群众学技术,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留住产业的“根”。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留住了产业的根,就留住了农民生存的根,留住了农村的魂。在培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要依托乡土传统文化和本地特色资源,延长产业链,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打造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业品牌, 让乡村特色产业在本地“生根发芽”。
四、培育乡风“新引擎”,完善乡规润民心
完善乡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完善乡规民约,提倡尊老爱幼、尽孝尽善、诚实守信,对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封建迷信等方面进行规定和约束,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办好农村广播,提升德治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载体越来越宽广,有些人沉溺于网络营销与休闲娱乐,对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等方面关注度较低。为此,重振正在消失的农村广播,再现当年村头的“大喇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德治教化效果。
营造文化氛围,丰富精神生活。乡村文化是村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 理想追求等方面的一种农耕文化,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优良的传统,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开展讲述乡村故事、演艺乡村生活、评选优秀先进、绘制乡村文化墙、建设乡村文化展馆、搭建乡村文化平台等活动,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营造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 让乡村文化更接地气、聚人气,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 何东 中共仪陇县委党校党群工作部主任、高级讲师)